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rB0wj4
7/
不生氣、不沮喪等,不代表不接受情緒流動,而是在情緒基準拉高以後,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以往的負面情緒強度變得非常小,並且回升到以往基準的時間快非常多,這跟告訴自己要接受情緒結果卻不自主陷入,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。
只是,我認為我們當然也可以「不要」某些情緒,人確實有能力做到即刻放下,而且是自此之後皆不再罣礙,而非一時掩蓋,但這需要「覺知」與「認知」。
覺知與認知這兩項是很大的功夫,要深入一點說明並不容易,留待以後有機會再提。
至於情緒基準到底是什麼呢?
你可以將情緒基準視為一天當中你最常落在的情緒上。
假定:
100 分為狂喜。
0分為沮喪到極點、自殘。
則舉個例子稍微說明:
某人在一般狀態的情緒基準是50,則可能是對生活沒有太在意、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,若有邀約也沒有太大熱情參與,除非朋友一直邀請才會勉為其難。也許人生態度就是得過且過。
某個人在一般狀態的情緒基準是80,則可能是一直過著很高效能的生活,對許多事情都充滿熱情,也樂觀、常處喜悅。
情緒基準會隨著你的能量狀態、生活環境或現階段遇到的挑戰而變動,比如說一個平常處在60的人,在壓力非常大的時期,若又沒有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,基準可能就會下降到50或更低的區間。
而我發現,在答應老師不生氣、不沮喪等,並且真實讓前述的「覺知」與「認知」活在我的生命當中時,我的情緒基準提升了,即便有些震盪,但下降的程度很少,上升的程度較大。
感覺很像跳跳床,我的基準點韌性變得較強,很難往下踩多深,但可以輕易地跳很高。
最重要的是,「我」已與「我的身體」分開,幾乎不會受情緒左右。即便有震盪,也能清晰地感受到「這不是我,而是我的身體與頭腦仍有些許習慣性反應」的抽離,然後快速地讓這些「習慣」停下來,不再輕易地落入迴圈。
所以我下一步,就是要將身體照顧好,讓身體確實是為「我」服務的地方,超越身體習慣,也超越總是本能碎念的頭腦。
總之,很好!不過平靜喜悅只是開端,並非終點,繼續往前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